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皖籍作家张亚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近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的见证,也是一部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的厚重之作。
张亚明是从记者队伍里走出来的作家,更准确地说,他一直以这两个身份交替“出场”,常常是左手新闻,右手文学。初识张亚明是在淮北工作的时候,那时我们供职于不同的媒体,彼此忙于各自的事情,交往不多,偶有晤谈。但他写的一些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尤其是那几篇引起“轰动”效益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五沟大贿选》、《权力与良心》、《沉重的“解读”》、《悲壮的选择》、《苍天无泪》、《311国道劫案备忘录》……在这些“艰难的报告”中,他顶住巨大的压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忠实地记录了那些“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融入字里行间的正直正义、无私无畏、寻求真理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
与张亚明匆匆而遇的几次接触中,我发现他不仅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而且态度和蔼、谈吐风趣,说话时脸上常带浅浅的笑意,与他笔下一篇篇寒光闪闪的“揭黑”报道形成鲜明反差。其实,他随和的外表下,深裹着刚强的性格、坚韧的定力和铮铮傲骨、一腔热血。因有傲骨,而有冷峻;因有热血,而有激情。“揭黑”或“诅咒”的同时,他对社会的美好、人性的崇高,亦倾注笔墨饱蘸浓情抒写赞歌。
不知是记者的理想驱动,还是作家的壮心调遣,2004年春,年近半百的张亚明毅然决然地从淮北奔向京城,成为中国矿业报的首席记者。驰骋更宽广的舞台,他笔下喷涌着为地矿人歌唱与呐喊的激情与沉思。《皖军“大提速”》、《苍莽的群山》、《牵着太阳前行》、《“博士局长”与他的和谐彩笔》、《一路高歌向天涯》、《金色玲珑:重扼下的牧歌》……这些作品不仅充溢着一种凛然正气和昂扬的基调,也让我们看到了转型期中国改革进程的投影。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在地矿新闻与文学园地里多年的辛勤耕耘,让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与思想资源。2012年,“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荣获当年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历时12年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非凡历程。采写此稿的重任就落到了张亚明的肩上。
古往今来,为英雄树碑立传,以历史镜鉴后世,既为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也是世界通行之惯例。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是一项填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的重大科考活动,史无前例,举世瞩目,波澜壮阔,涉及全国25个省(区)、百余家单位,有数万名地质工作者奋战在雪域高原。能承接这一宏大题材的采写任务,是一个作家巨大的荣幸。但因科考时间较长、地区跨度较大、牵涉人物众多,其采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张亚明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先后深入10多个省(区),从滇西北横断山脉到大东北林海冰域,从格桑花盛开的青藏高原到茉莉花怒放的八闽大地,实地走访了20多个地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面对面采访了200多名参战的地质科技工作者,采集了一千多万字的书面和录音资料,在地质人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中挖掘素材,汲取营养,触发灵感。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凝结他无数心血和汗水的《探秘第三极》终于面世。这部洋洋50万字的恢弘之作,再现了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壮阔历程,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地质英雄群像,既反映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地学高度,也竖起了中国地质人精神上的海拔高度,更写出了科研创新的中国高度。诚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所评:“《探秘第三极》质感厚重,气势磅礴,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民族精神,无论是表现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地质题材稀见的史诗性作品,也是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张亚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始终贯通着一股时代的激情,始终体现着一个作家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探秘第三极》可以说是他用激情与责任谱写的一曲高原壮歌。从文本特点来看,这部作品依然延续了张亚明一直追求不懈的美学风格:注意面的铺展与点的渲染,将宏观观照与微观细描相结合,让历史回溯与现实描摹相映辉。既有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催人泪下的情感画面,又有对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思想意义”和史学价值的理性思考,熔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一切成功存在于执著与韧性,代价的付出是为了美的追求,驱赶着寒流创造未来,男人的生活就是战斗!”这是张亚明早年一篇散文中的一句话。看到这些年他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不断地超越自我,我确信,这句话他不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