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坛往事
投稿

《中国文学史稿》题记

2018-09-07 09:18:24 来源:安徽网库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先师浦江清先生在大学教了约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史,反复补充,不断更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教学经验。1954年我在北大上中国文学史课时,他按照当时的课程设置,只给我们讲了宋元明清段的文学史。因此,我没能听到他对整部文学史的讲解,引为遗憾。现在汉明和书麟伉俪精心竭力,把浦师多年讲中国文学史的讲义遗稿和部分作品选讲资料,整合成一部书,使我能看到浦师讲中国文学通史的整体设想和基本框架,得到了一次补课的机会。因此对他们两位的工作,我特别表示钦佩和感谢。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浦师的学识博大精深,我们学生辈顶多得其一体,都无法窥其堂奥。从这部还不够完整的讲义看,至少有几点是非常有特色的。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第一,浦江清先生是从西洋文学系出身的,而对“中外古今文学史学同时并进”。(季镇淮先生语)他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始终是把它放在世界文学乃至人类文明的大格局里来论述。因此,他讲中国文学史时,先讲了一篇《引论》,从文学的范围和定义讲起,再讲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理念。因为当初中文系还没有专开文艺学和比较文学之类的课程。浦师按科学的认识论,先讲一点文学概论的常识,是有创造性的。尤其是他引用了鲁迅译的普列汉诺夫《艺术论》和齐燕铭《中国文学史略》(不知是什么版本)等的观点,更显示了时代的特色,可看到浦师在努力运用先进的理论。浦师还不时发挥他西方文学方面的修养,随时随地与中国文学做一些对比参照,多给学生一点比较文学的知识,如讲《左传》时把它和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比较,讲《论语》时引用柏拉图的对话体作品来解释古代语录体著作。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第二,浦师广泛地吸取中外古今的学术成果,先作全面客观的介绍,然后再分别论述。有不同意的地方,就加以批评和辩驳,虽是前辈或好友的著作,也毫不回避。对据以申述的,则绝不掠美,一定说明出处,即使是学生的读书报告,也加以推荐引用。这种客观严谨的学术作风是我们应该继承而发扬的。现在有些著作者却忽略了这种学风,把别人的成说当作自己的创见,不说明出处,大加重复的发挥。当然,有的情况是出于自己对前人成果的孤陋寡闻,产生了偶然的巧合,那是另一种缺点。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第三,浦师的教学方法也很有特色。从章节目录看,条理清楚,逻辑性非常强。首先是抓要点,中国文学史那么悠久而丰富,每学期的讲稿往往是讲不完的,当然要抓住要点。浦师在每一章里都先把要点简要地列举出来,像画龙点睛那样点出要点,让学生先有个全面的印象。但又不是留到最后再点,而是把点和线连结在一起,前后照应。其次是讲各个作家、作品的特点。在一个时期或一个潮流中,各有不同个性的作品,所以绝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再后是突出重点,着重讲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特别是整理者把作品选讲的一些资料附加于适当的地方,就使读者能具体理解讲义里的那些结论都有确切的根据,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抓住要点,分举特点,突出重点,也许就能说明浦师讲文学史的特色了。这样,文学史的点和线联系起来,发展轨迹非常清楚,再加上具体作品的精读深研,再扩展到文与艺的结合。浦师还运用他博大的知识结构来研究文学,如用天文学来考证屈原的生年,在讲《九歌》时画出了司命二星的插图;运用他音乐的知识来讲解词与曲的分合、戏剧与曲律的关系,呈现出一个有浦师特色的立体的中国文学史框架。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学史分期分体讲有好处,也有缺点。一个人讲全部通史可以前后呼应,观点一致,但像浦师那样二十年磨一剑地讲中国文学史的教授不多了。更重要的是现在资深教授教基础课已成为奢侈之举。我们那时候上的基础课,都是资深教授讲的,还是有幸的机遇。中国文学史是基础课,应该请一流教授来讲,才能建设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大学,我相信这一观念将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共识。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我读到浦江清先生这部中国文学史讲义,得到了不少新的启示,更感到他的英年早逝是我们重大的不幸。幸而中郎有女,能继家学,终于把这部讲义整理成书,嘉惠后学,则又是十分可喜的事。r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安徽网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