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旅游指南
投稿

秋季最美丽的颜色等待你去发现

2018-05-25 09:07:33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栖霞山红叶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目前,栖霞山的红叶品种多达十余种,主要为红枫、枫香、三角枫、黄连木、榉树、乌桕、盐肤木、鸡爪槭等,特别是近几年引进了美国红枫、美国红栎、北美 枫香等新的红叶品种,其中栖霞红叶的主打品种——枫香,百年以上的就达500余株,加上其他各类色叶树种共计50余万株,红叶树种的丰富和数量的大量增 加,使“秋栖霞”红叶色彩更丰富,赏红地带更多、更集中,红叶观赏期更长,从每年的10月份至12月中旬都能看到栖霞红叶。目前,景区内有的红叶已经完全 变红,有的泛红,有橙红,有黄色,还有绿色,色彩斑斓。层次感极强。最迟变红的鸡爪槭刚刚泛红,似有若无的梦幻般的色调掩映在其他各色树叶之中也十分迷 人。目前,霜红苑、乾隆御花园、话山亭、小营盘区域、景区主干道两侧的红叶树种的染红率都很高,是比较理想的观赏地点。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栖霞红叶美景渐入佳境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霜红苑、御花园、话山亭、小营盘等是最佳观赏地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枫叶如花,掩映六朝古寺”、“览胜登高,正万树枫叶为霞,黄花遍地”……入秋以来,惦记栖霞红叶的人也多了起来。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早晚温差的拉大,以及景区生态环境的提升,造就了红叶树种良好的生长环境,“栖霞红叶”正渐入佳境,即将进入赏红的最佳观赏期。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今年南京的雨水充足,很适合枫香、红枫等色叶树种的生长,而且近段时间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所以今年的红叶质量比以往都要好”,南林大有关植物专家到栖霞山调研考察如是说。确实,由于雨水充沛,栖霞山上的红叶质量明显好于往年,色泽透而整齐,整体观赏效果好。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以往景区内的一些“早红”的树种,如榉树、黄连木、乌桕、盐肤木等在没有完全变红或变黄的情况下就陆续落叶,红不透且都是 “你方唱罢我登台”,变红的时间不集中,给人感觉稀稀拉拉,不成气候,观赏效果不好。而今年,这些树种由于适宜的生长环境,因而集体“走红”,地点主要是在盘山公路两侧。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1、南京绕城公路往长江二桥方向行驶,在新港开发区出口下,沿栖霞大道行驶15钟到达景区。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2、由市区到晓庄广场,上栖霞大道通往景区,沿途有景区指路牌。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3、市区行驶上312国道至衡阳加油站左拐,行驶1.5公里即到。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中国旅游指南提示您游栖霞别忘赏这些景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虎山凌云栈道”因建于虎山,取意于乾隆行宫内“有凌云意”匾额,故名。整个栈道依山势而建,从栖霞古寺始,至虎山碧云亭止,中间一“亭”二 “观景平台”相连,全长1000米,共有台阶1046级。栈道蜿蜒曲折,迂回纵深,架虚构空,藏奇露险,将虎山南坡的著名景点:叠浪岩、德云亭、碧云亭、读枫阁很好的串联起来。拾阶而上,叠浪岩“波涛起伏”,移步换景,“虎”、“叠浪岩”、“福”、“佛”题刻于山体岩壁间,还有“虎山”、“有凌云意”、 “劝君得意,静观福寿”石刻以及在栈道扶手展示的41首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乾隆诗词、栖霞山特有的51种中草药资源、乾隆时期的“栖霞十景”图等,赋予了栈道浓重的文化气息。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栖霞山碑廊地处小营盘遗址旁,为“半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碑廊宽约3米,长近百米。红柱缘瓦,飞阁流丹,檐牙高啄,古朴典雅而秀丽灵巧。廊中收集整理了栖霞山现有的一些碑刻,并对风化严重的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性复制。碑廊共展示了从六朝到民国近1500年的碑刻39件。记载了栖霞山半部金陵文化史的文化脉络,展现了“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浑厚积淀。这里有董其昌“五百罗汉”的大家风范,有乾隆皇帝“第一金陵明秀山”的壮美与激情,还有“只知六朝不知松”的感叹。x8i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