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 > 电商
投稿

汽车流通产业谋求变革 电商平台助力汽车渠道下沉

2018-07-19 15:09:25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成立于2006年的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简称CADCC),在过去的12年内已成为汽车经销企业与政府、汽车生产厂家以及广大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中国汽车流通领域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日前,CADCC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分支机构——综合品牌渠道发展委员会的成立, 其会长单位牛牛汽车和副会长单位汽车之家举办了招商联盟签约仪式,双方将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联合赋能综合品牌经销商,助力汽车渠道下沉。并计划于年内发展不少于500家联合授权的综合品牌经销商,2019年底前完成全国3000家一县一店的全面布局。日前 ,记者就汽车流通产业的相关问题采访了CADCC综合品牌渠道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牛牛汽车CEO陈琰俊。Sh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06年年产销700多万辆到2017年产销2280多万辆,实现了近四百倍增长。目前,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辐射的4S店会员数已经超过八千家,并设有包括二手车、新能源、改装、房车、平行进口、汽车金融、用品、宝马、沃尔沃等15家专业委员会,为什么又要成立一个综合品牌渠道发展委员会?
陈琰俊: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了3%,2018年预计在缓步增长,目标是3000万。目前,中国汽车销售进入缓慢的发展阶段。从市场看,一二线城市增长将放缓,三四五六线城市却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国内平均每一个品牌主机厂大概有600-700家4S店,但大多分布在大城市,中国的县级市有2800个,地级市300多个,85%区域未能覆盖到4S店。近年来汽车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并覆盖了这部分地区,如早在2014年,牛牛汽车从创立初期就明确立足做链接主机厂、4S店和综合汽贸店的新车渠道交易服务型电商平台。不到四年的时间,牛牛汽车平台上已聚集了近20万的商户,年撮合交易量达40万台,自营交易过3万台。
汽车行业现在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汽车销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景非常广阔,营销变革到了非常活跃时期,因此,打通线上线下,实现渠道融合发展,为汽车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到了燃眉之急的时候。成立综合品牌渠道发展委员会,全国各地的二网经销商、综合品牌经销商将改变过去分散、单打独斗的格局,形成一个具有有组织有规章的团体,共同创建合作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共同促进综合品牌渠道的健康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商务部在《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综合品牌渠道发展委员会成立,牛牛汽车和汽车之家强强联合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你们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陈琰俊:《新车销售管理办法》打开了厂商品牌渠道授权限制,这对4S经销商和综合品牌经销商来说是利好。4S经销商和综合品牌经销商的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品牌经销商未来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提前布局,为我们将来的发展营造更有序更健康的市场环境。双方计划于年内发展不少于500家联合授权的综合品牌经销商,2019年底前完成全国3000家一县一店的全面布局。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首批近百家综合品牌经销商经过层层筛选已获得联合授权加盟的资格审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汽车销售体系和4S体系相对成熟,你们这个平台的成立将如何扩大汽车销售?
陈琰俊:汽车流通产业正处在历史变革的当口,而且这个市场的规模并不亚于快消品甚至移动通讯的市场规模,目前汽车市场第一次出现全面的产能过剩,原有的经销商体系如4S店等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比如县级市近85%的区域4S店没有覆盖到,从投资回报率角度讲,4S店进入县级市比较困难。我们覆盖区域是4S店没有覆盖的,和4S店是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们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拉近各大主机厂和综合品牌经销商的距离,体系内的4S店经销商集团由各厂商独立管理,体系外的‘二网’汽贸店通过商会以及牛牛汽车和汽车之家的联合授权进行经主机厂授权的管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价值,最终完成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如何看待平台带来的金融价值?
陈琰俊:车辆交易之后,一定会衍生出金融、物流、二手车等价值,我们把商户和上游的银行和金融提供方连接在一起,这是基于车辆销售后延伸的业务。应该看到,百分之七八十以来的车源交易都会带来金融需求,这块市场非常大,也是我们十分看重的。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