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博物馆是连接不同文明、展示多样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纽带。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蒙城县梦之蝶家庭读书会组织志愿者开展走进博物馆学习活动,激发大家对博物馆的兴趣和认识,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同时通过文化的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激活历史的活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让大家在博物馆感受文化的力量,享受历史文化魅力。
蒙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类繁衍生息。被誊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就在蒙城,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汇融合,给蒙城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导游的引导下,志愿者走进蒙城县博物馆第一展厅,看到十几件大口陶尊,形状像炮弹,呈尖底或圜底状,无法直立摆放。口径最大的40.8厘米,最小的28.8厘米;高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最高的达72厘米,最矮的也有52.8厘米。“蒙城出土的大口陶尊,无论是数量还是保存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这说明蒙城地区自古就有先民活动,已经显出文明的曙光。”据了解,1989年秋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试发掘,经过1989-1995年和2001-2003年两阶段先后13次的考古发掘,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烧土房址14排73间,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遗迹,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比如知名的有鸟形神器、大口陶尊、七足镂孔器、高柄杯等。尉迟寺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距今4500年至5000年,主要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
在蒙城县博物馆里,除了能看到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文物,还能欣赏到精妙绝伦、富有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在继承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中丰富和完善自己。蒙城县博物馆里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火笔画、刻纸、锡包壶、笙的制作等民间手工艺,锣鼓棚、淮北大鼓、唢呐、琴书等民间乐器,六国棋等蒙城特有的体育竞技,以及蒙城 汤、油酥烧饼等传统名吃,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蒙城县还是中国第一好人大县,先后获评中国好人57人、安徽好人52人、亳州好人159人、蒙城好人763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8人、亳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34人,连续12年开展“感动蒙城道德模范”评选,选树县级道德模范240人。活动最后参观了安徽省莊子研究会。
(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