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面推动文物资源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3月24日上午,蒙城县读书协会,邀请安徽省文史资料研究会会员、蒙城县政协文史委编委、蒙城二中退休教师韩超举办了“蒙城尉迟文化.史前文明的辉煌”宣讲会。
韩超老师从尉迟寺遗址陶瓷器具发现、挖掘进行了细致讲解。据史记载,早在4800年前,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就有先民活动的痕迹,并留下了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因此尉迟寺村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从13次挖掘过程中,在尉迟寺遗址已发掘的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学家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三百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和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棒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其中部分文物在国内考古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人们认为尉迟寺遗址存在的时间距今大约5000年到4400年左右。虽然和其他古村落遗址相比,它不算是最久远的,但是它的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因此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在考古学界,通常根据碳同位素碳14的放射性特征来测定文物的年代。通过对尉迟寺遗址出土文物进行碳同位素测年,考古学家们认定尉迟寺遗址当中最早的文化层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考古学家们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为我们部分还原了尉迟寺遗址当中先人们居住的生活景象。
尉迟寺遗址处于原始社会中晚期,此时这些古老的居民已经学会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发展生产,同时也进行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在尉迟寺遗址中出土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器具碗钵盆瓶碑等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稳定富足。
挖掘显示:在尉迟寺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这些房屋是用红土烧制而成,墙体厚度达到50公分,宽敞牢固,被考古学家称作当时人类的豪宅。这些大型的红烧土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从他们的建筑技巧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红烧土房制作工艺复杂,首先用木柱搭出一个房子的框架,然后从木柱子两面中间用泥堆筑起来。等到泥土建造的房屋整体成型并风干以后,再配上木柴点火烧制,直到将土烧成坚实的房屋外墙,这种房屋冬暖夏凉,而且十分坚固,非常适合居住。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尉迟寺遗址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考古学家们从上世纪9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十三次发掘,才把那里的故事一点点揭示出来。他们发现,在距今五千年之后的六百年间,先民们建造了78间房子。这些房子都是用红烧土做的,墙壁厚达50厘米,既冬暖夏凉又结实。揭示了尉迟寺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群的迁徙与演变的秘密。在距今5050年前,第一批大汶口人来到了尉迟寺,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就像我们小时候搬家一样,带来他们的一切。尉迟寺遗址房址出土石器仅91件,整个遗址的器物总数为1077件,其中陶器占88%。专家推测948件陶器接近聚落废弃时居住人口的日用陶器总数。当聚落居民迁徙时,可能因不便携带或不愿携带,将这些陶器弃置在房屋中。
在出土的文物中,不少文物达到了“国宝级”,如被称为蒙城县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鸟形神器(复制件)。该器物下部呈柱状、上部呈锥状,在锥状物上有一个呈对称状的犬牙造型,鸟状的物体昂首挺胸地立在上面,在国内是首先被发现。
“尉迟寺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距今4500年至5000年,主要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红烧土排房,是尉迟寺遗址的一大特色,房屋面积从2平方米到20平方米不等,有的房屋是经过打磨后又抹上白灰的,有的还涂了一层红彩,起到了装饰效果,在房屋的格局上,能明显地看出居住间和仓储间的分布情况。
通过韩超老师的宣讲,会友们认为:虽然目前难以破译先人们赋予这些神秘符号的全部内涵,可是透过文物,我们看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以及那个远古年代的灿烂文明。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存。(朱强、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