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朱淑贞,北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卒不详。
婚姻遭遇不幸
朱淑贞生于一个仕宦家庭,从小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然而,她的父亲本是官场上的人,母亲也很势利,逼着朱淑贞与当地的一个小官吏结了婚。
开始,她还对丈夫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丈夫心怀大志,可惜丈夫毫无大志,一事钻营,搜括钱财,开始是在吴越荆楚间辗转做官,朱淑贞也还是间关相随,但已渐渐地流露出不耐的情绪。而且丈夫在公事之余就泡在妓院中鬼混。不仅如此,他竟然把一个妓女带回家中。后来他丈夫竟还动手打她,她无法忍受,只得与她的丈夫分离。
作品多数被烧
当时宰相的妻子正寓居在京城,也是位善于作词的女子,于是千里迢迢地把朱淑贞接了去,吟诗填词。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中,她遇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人,可金兵却攻破汴京,宋帝被掳,她和爱人在战乱中离散,她只身回到浙江钱塘的娘家,她的父母认为女儿丢掉了家庭的脸面,气愤地把她的诗词一把火烧掉,今天留传下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平江府通判魏仲恭在旅居都城临安时,不时听到人们以无比惋惜的心情称赞和传诵朱淑真的诗词。出于同情和爱才,魏仲恭联合一些文人朋友,搜集到她的诗词三百余首,编成集子,取名《断肠集》。关于朱淑真的死亡,魏仲恭根据当时人们的谈论,在《断肠集》序中写道:“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聊以慰其芳魂于九泉寂寞之滨,未为不遇也。”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说,“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注:荼毗,就是佛教中的火葬。宋代民间流行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