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投稿

文化遗产如何留住根 活起来 走出去

2018-06-14 10:44:00 来源:安徽网库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主持人语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民族的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关系到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源泉。城市建设可提升颜值,惟有文化才令城市有内涵和气质,才可令市民有自信与自豪。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设立“文化遗产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分为“非遗”和“文博”两大板块,主题分别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和“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深读周刊》邀请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政,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兰会,市委党校副教授崔北军做客党报会客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非遗必须依法保护。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对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驾齐驱。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气质。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袁政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纵向的,传播是横向的,而横向传播是我们的短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蚌埠双墩雕题纹面像比“微笑的蒙娜丽莎”内涵更厚重,希望走出国门,展现蚌埠先民的智慧。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赵兰会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对于当代文化创新等意义重大。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让文化遗产在手机端、电脑端上“活起来、火起来”。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崔北军市委党校副教授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省级非遗“独杆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深度对话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多彩非遗怎样活态传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我市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7项,市级以上传承人135人。非遗传承人匮乏、经费保障不足、重申报轻保护。制定《条例》依法保护,挖掘非遗经济价值,加强生产性保护,融入旅游产品中加以推介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主持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我市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或短板,如何解决或提升?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袁政: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起步于2006年,开展了持续3年的非遗田野调查,摸清了非遗家底,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分别是花鼓灯、五河民歌和泗州戏;省级非遗项目16项,市级非遗项目38项,县级非遗项目90项。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我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保护中心和专家评审委员会。保护中心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确认、登记、立档、抢救、保护规划、人才培养等工作。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项目申报、传承人认定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目前有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24人,市级传承人105人;建立了12个省、市级非遗传习基地(所)。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目前,蚌埠市举办的中国·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怀远县举办的花鼓灯艺术节,五河县举办的五河民歌赛、龙舟赛等以非遗传承保护为核心的节庆活动已经形成制度,定期举办,取得了良好效果。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崔北军: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对于当代文化创新等意义重大。保护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前蚌埠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袁政:尽管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非遗传承人匮乏。目前,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方式仍是口传心授。有的民间传统技艺虽艺术价值高但开发利用不够到位,很多老艺人的子女都不愿意继承祖业。部分非遗处于濒危状态。如省级非遗卫调花鼓戏现在能唱的人仅有几人,且都年事已高;市级非遗丁家虎头鞋面临断代的危险等,非遗保护刻不容缓。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经费保障不足也是影响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市各级地方财力有限,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和相关保护的经费难以满足,项目传承人补助标准极低。在管理服务方面也有短板,虽然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制度,有的区县往往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大多是兼职人员去做,有的区县甚至无人做。有的项目申报成功后,由于缺乏后续保护引导,导致项目传承不力;另外,非遗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如何利用非遗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开发性保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主持人:今年的遗产日活动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等口号,如何细化蚌埠非遗文化基因图谱,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袁政: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所以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不止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为这个过程提供适宜的条件,让非遗的生长有肥沃的土壤。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同时,非遗必须依法保护。市人大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2018-2022年立法规划项目。市文广新局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完成了《条例》初稿,分别就传承与传播、利用与开发、法律责任等拟定了规定。立法目的就是要依法落实组织领导、部门职责、协调机制、经费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责任。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崔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因此非遗的传承关键是传承人,首先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建议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保护。对那些价值一般、远离现代生活的非遗,采取认定、记录、存档等措施进行保存。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遗,采取传播、传承的手段进行保护。从遗产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不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传统工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更适合生产性保护。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采用开发式的保护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生存与传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把非遗作为民俗旅游产品融入其中。如古民居博览园汇集了各地古民居,包括古戏台,泗州戏等一些表演性非遗项目可以在此演出。另外,五河民歌、卫调花鼓戏等都可作为景区里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欣赏,常年演出,实现活态传承。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化遗产如何把根留住?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我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835处,国有馆藏文物177737件。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编制项目。已争取国家、省级资金千余万元。4处省保将申报国保。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主持人: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市级、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般文物点各多少项?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赵兰会:蚌埠市已备案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共计835处,其中市区171处,怀远县133处,固镇县393处;五河县138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计103处,其中国保7处:市区4处“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汤和墓”“禹会村遗址”,怀远县“教会建筑旧址”,固镇县“垓下遗址”,五河县“化明塘严氏墓”。省保11处:市区5处,怀远县2处,固镇县3处,五河县1处。市保13处:市区8处,怀远县1处,固镇县2处,五河县2处。县区保72处:市区16处,固镇县30处,怀远县18处,五河县8处。一般文物点732处。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主持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或短板,如何解决或提升?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赵兰会: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对各级文物点保护,如完善文保单位的“四有”,即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范围、有专门管理机构或专人管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从全市选聘80余名文物保护员参加文物保护事业。以项目引领,广泛争取各方资金,加大文物本体保护及环境提升工程。针对国保,谋立国家项目,争取国家资金。2017年11月7日,国保单位禹会村遗址、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成功获得国家文物局第三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现在正在积极谋划两个遗址公园2018年度20余个项目的编制工作,将于下月15日前完成项目申报。怀远县国保单位“教会建筑旧址”2017年度争取到国家资金906万元,用于保护维修和安防技防工作。固镇县国保单位“垓下遗址”、市区“汤和墓”也正在积极谋划国家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同时谋划立项省级项目,争取省级资金,已争取到禹王宫维修资金70万元,沫河口关卡维修资金60万元;争取市级资金80万元,保护维修天桥清真寺和宝兴面粉厂。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同时,继续推进国保、省保、市保单位申报工作。怀远县“涡河一桥”,固镇县“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五河县“临北清真寺”、“聂圩子天主教堂”,市区“钓鱼台遗址”等六处市保单位已向省政府申报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禹王宫”、“沫河口关卡”等四处省保单位正在编制材料,拟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通过2012年10月开始至2017年蚌埠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蚌埠一市三县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收藏家底,国有馆藏文物总数177737件,位居全省地市级第一,目前普查成果图录正在编辑出版中。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市民反映,蚌埠的文化遗产“中听不中看”。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提升工程,彻底改变蚌埠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听起来丰满,看起来骨干”的尴尬局面。目前,市区国保“汤和墓”、怀远县“教会建筑旧址”,省保固镇县“谷阳城遗址”均已开放,成为市民休闲旅游、寻幽探古的好去处。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蚌埠双墩、禹会村两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通过3年创建,基本达到国家挂牌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将为社会各界奉上两处依托古文化遗址及其幽美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公共空间。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可移动文物的利用方面有一定突破,博物馆新馆利用高大宽敞馆舍,现代化声光电综合手段,将蚌埠7000余年来的文化遗珍,集中闪亮展现,成为诠释蚌埠文化历史传承,宣传蚌埠的最美窗口,彻底改变了可移动文物尘封库房人不知的局面。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亦可圈可点,出版了发掘研究报告《蚌埠双墩》、《蚌埠禹会村》、《钟离君柏墓》等;《蚌埠市博物馆铜镜集萃》等研究成果,发掘宣传了蚌埠悠久的地域文化。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怎样提升文化蚌埠的内涵?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大禹》、《夙愿》等一批优秀作品展示了非遗传承成果。文化遗产的而横向传播是我们的短板,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重大的涂山禹墟外界知之甚少。要以双墩雕题纹面像为突破宣传推介蚌埠。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主持人:两类遗产的传播展示(创作、演出、展览、推介、报道等)情况如何,有哪些创新和亮点?外地有何典型经验?如何以两类遗产为载体,创建蚌埠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蚌埠,向世界展示蚌埠城市形象?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袁政:我市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驾齐驱。专业院团是传承主力,立足非遗进行创作,花鼓灯歌舞剧《大禹》,泗州戏交响清唱剧《摸花轿》走进了国家大剧院;泗州戏与交响乐融合之作《拉魂交响》、泗州戏《绿皮火车》、《夙愿》等,都是生动展示文化遗产的优秀作品。《夙愿》将赴京参加2018全国基层院团汇演,《绿皮火车》将参加在西安举行的“一带一路文化节”演出,向全国观众展示蚌埠文化形象。同时还开展“三千双百”工程等,加强非遗的民间传承,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气质。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崔北军:一座城市内涵和气质来源于文化。文化遗产传播主要是为了扩大公众知晓度,从而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新媒体时代,文化遗产传播既要充分发挥文博会展等传统方式作用,又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手段。可以综合利用移动直播、视频短片、纪录片等媒体手段,并引入脱口秀、名家代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注重传播效果,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努力让文化遗产在手机端、电脑端上“活起来、火起来”,展示蚌埠、推介蚌埠。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最有效途径,国内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江西省婺源县出产的歙砚久负盛名,当地政府以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为契机,强化设计创意和雕刻艺术,凭着精湛的工艺,成功实现了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型,以歙砚的成功保护案例为借鉴,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要不断创新,走向市场,形成文化品牌效应。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赵兰会:首先要清楚本地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布局和独特内涵,清楚文化遗产的优势所在。淮河、天河之间涂山禹会片区,不仅是蚌埠,在全国都可算上是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富矿区。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证明禹会村遗址可溯源至7300年前、是“淮夷”文明的发源和传承地,在距今4100年前后发展到鼎盛期,赢得中原文明首领大禹高度重视,来此结盟、联姻、治水,以巩固天下盟主的地位,建立夏朝基业。这在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传承融合,彰显中华文明的特质方面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但这些优势阐述得还不够。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2017年第三批挂牌的湖南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真迹保护和复原展示方式,能够让人欣赏到护城河、古城墙、居住区、陶窑区、墓葬区、祭坛、古稻田等遗迹遗存,令人叹为观止。邀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来此参观考察,并在世界各地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报道推介城头山。相继编撰出版了《神秘的高岗》《华夏文明的里程碑》等介绍城头山古文化的书籍,制作了MTV《先祖的故园》、微电影《七千年的名片》等,并常年开展交流活动,通过网络与自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讲好地域故事,树立湖南品牌。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纵向的,传播是横向的,而横向传播是我们的短板,推介宣传力度不够。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重大的禹会村、涂山,国内也仅仅有少数行内研究者知道,即使蚌埠市民也不甚了了。就如李国英省长所言,蚌埠双墩遗址出个7300年前精美陶塑“小孩头”,那是蚌埠先民智慧在中华文明久远历史长河深处的明亮闪现,比“微笑的蒙娜丽莎”内涵更厚重,但少为人知,就是包装、宣传、推介严重不够。现在我们正在按李国英省长要求,积极策划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希望“小孩头”也走出国门,静静地注视世界,展现蚌埠先民的智慧,树立蚌埠的文化形象。SNr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安徽网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