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投稿

俯瞰水口 风水景观之眼

2018-11-12 08:36:13 来源:安徽网库 作者: 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风水盛行的古代中国,无论大小聚落,都要设置“水口”,它是一个村、镇、城的“门户”所在。因为水口的重要,人们在这里种植草木、搭建桥梁、供奉庙宇。水口上的山水景观与众多建筑一起,成为聚落的精华地带,并因而被居民世世守护。对于一方乡民来说,水口是枢纽,是门户,是图腾,更是他们贸易、游憩、集会的公共空间。一个个水口,就是一座座乡野中的“公园”。Hzm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武义郭洞村:
郭外风光凌北斗洞内锦绣映南山
郭洞村坐落在浙江省武义县山区,是一座格局仿照《内经图》营造的村落,其独特的风水布局,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村落四周层峦叠嶂,只在西北部出水口留出了一道狭小的缺口,这让山坳里的聚落,看起来犹如洞天福地。水口是郭洞村的灵魂,航拍器升到了100多米,从空中俯瞰到郭洞村水口附近,80余棵明代古树以及其他大树密密匝匝地封住了水口,同时也为村庄织起了两片绿色的肺片——这里的水口林,起着调节局部小气候的作用。水口,以建于明代的回龙桥为中心,下游筑有一道拦水坝,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古桥的左侧坐落着庙、亭,右侧连着一方池塘,加上隐没在森林中的古城墙和寨门,构筑出一处风景绝美的水口。“郭外风光凌北斗,洞内锦绣映南山”。这是古人对郭洞村景观的精彩描绘。

水口,“风水宝地”中的点睛之笔

元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秋天,一个面容清瘦、气度不凡的中年人,出现在浙江武义县的俞源村。他站在村前的小丘——梦山冈上,俯瞰周边地形。此时正是稻谷成熟时节,但眼前却是满目疮痍,看得出田野刚刚遭受了一场洪水袭击。他紧锁眉头,不时地用手中罗盘定下方位,由一个叫俞涞的本地人做好记录。Hzm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这个中年人,就是日后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即赫赫有名的明朝国师刘伯温。当然,在风水达到顶峰的明代,他的另一身份是最负盛名的风水专家。原来,世居此地的俞涞是刘伯温的好友,眼看着村子屡遭水患,赶紧邀请学识渊博的刘伯温对俞源村进行一次风水“诊断”。Hzm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理想风水宝地模式图
水口分上下:
水来处谓之天门,水去处谓之地户
风水学追求的理想环境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以山脉为龙脉,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背倚连绵山脉为屏障,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流汇于聚落面前;这种“聚宝盆”环境,成为古代中国人孜孜追求的理想宜居之地。
绘图/付大伟

风水师,亦是古代中国的规划师。在原有山水条件的基础上,刘伯温将整个村落设计成“太极星象”格局。他认为此地溪流太直,易将村落气数泄尽,于是将溪流设计成“S”形。正如明代李国木所编《地理大全·山法全书》卷首所云:“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大致意思是,水源进入村落,应以环抱曲流为佳,不宜直来直去。经过刘伯温悉心规划,原本直流的溪水,改造为“S”形,让整个村的格局看起来像一幅“太极图”。曾经饱受旱涝肆虐的村子,从此安然无恙,明清两代文运昌盛,竟涌现出了260多名官员,成为富甲一方的名士之乡。当地人将村子的繁荣局面归功于刘伯温的妙手设计。后来,俞涞将此举写进了本族的《俞氏族谱》。Hzm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今天的遥感影像,尚能看到六百多年前那张神奇的风水图景:“S”形的溪流将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格局。溪南“阴鱼”古树参天,溪北“阳鱼”稻谷金黄。太极图与周边十一道山冈恰好组成“黄道十二宫”,出水口恰好处于太极神图的中心。俞源村的点睛之笔,就是风水格局中对水口的成功再造,一般村落只有进、出两道水口,而俞源多出了一处中水口,据说这样的格局可以“收蓄瑞气”。Hzm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安徽网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