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横断山区就是族群迁徙的历史通道,也是很多民族的古老家园。这里曾接纳藏缅语民族的南迁,吐蕃的东扩,蒙古族的南下,木氏土司和彝族的北扩,以及明清至民国时期汉人的大量迁入。多民族血脉的交融与糅合,使得这里成为美人辈出之地。

历史时期,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人迹罕至,生活于其间的众多族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大约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原人士才开始深入踏访这一区域,《史记》和《后汉书》中对西南族群“编发”“左衽”“椎结”等模糊的描写,才开始以图片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直到今天,这里的民族风情和俊美人物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图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朝圣路上的藏族少女。
何为“横断”?这个词作为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清末地理学家邹代钧在《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写道:“其(指昆仑山)接南岭之西部而当西藏之处,则山脉分为南北,名曰横断山脉。”但仅以“横断”并不足以概括此区域文化的统一性与延伸性,因此这一区域陆续有了民族学、人类学的命名,先是有费孝通先生倡导的“藏彝走廊”,接着有笔者提出的“横断走廊”。
之所以提出“横断走廊”的概念,是因为从该地区的族群关系及纵向历程考虑的话,用“藏彝”或现行的其他族群名称来命名这条走廊都不适宜,可能形成对该地区弱小族群的遮蔽。因此,参照另外两个相关区域“河西走廊”与“岭南走廊”,以“横断走廊”来为之命名:“横断”指刚好与之地理上重叠的自然区域,“走廊”则代表其中的民族文化构成。采用这一称谓,一是为了避免在族群称谓上的年代局限,二是力图使之与相应的自然生态结合,从而能在民族文化和族群地理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横断走廊”的范围划分遵循一种跨族群、跨生态的思维方式,它既贯穿了南北走向的自然山谷,也跨越了人为划定的行省边界。除了传统横断山区所涉的六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横断走廊”囊括了滇西北、川西、藏东的大片区域以及甘、青的一少部分。在族群源流与文化传播意义上,它的范围甚至可以越过国境,沿澜沧江、怒江等国际河流而绵延至中南半岛北端。
横断走廊地域广袤,民族多元,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下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这里高山阻隔,河谷切割,区域内无论地貌、植被,还是聚落、建筑,乃至生活习俗、人群体征,都呈现出千姿百态,是实实在在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人。在这里世代生长的人们,具有体质人类学意义上与中原人群颇不相同的体貌特征,从“康巴汉子”到“丹巴美女”,多种多样的称号传说也莫不体现出对这里民族相貌特征的夸张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