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认为:名满天下的东阳木雕,鼎盛期出现在明末至清中期,晚清至民国因战乱由盛转衰。因此,这一时期的东阳木雕,缺少高水平的代表作。不过,我们的一位作者在考察浙南古村落的过程中发现:清末民初,距东阳不远的松阳县,却进入了木雕制作的繁盛期,这里尚存千余幢恢宏的木雕建筑为证。地缘关系上,东阳与松阳一北一南,各自坐拥富饶的盆地,分居仙霞岭山脉两侧。时间关系上,两地木雕的鼎盛期恰好前后相继。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关联?松阳木雕,应该是单独的流派,还是东阳木雕的一个支系?

摄影/叶高兴

摄影/叶高兴

摄影/叶高兴
名满天下的东阳木雕每况愈下时,浙西南的松阳木雕悄然兴起



地图上,徽州木雕所在的休屯盆地与松阳木雕所在的松古盆地,如同东阳的左膀右臂——东阳木雕是它们共同的祖师。它们中间隔着几道山岭,但并非巨大的障碍,钱塘江、瓯江的诸多支流,可以通过中转进行水运。松阳地区的传统村落,多是“阶梯式”的聚落,由清一色的“黄墙灰瓦”民居组成。与质朴粗犷的外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民居内部多有着工艺繁缛的木雕作品——这种巨大的内外反差,不仅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内敛、谦逊,也契合了“藏拙”的儒家实用哲学。
2013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古建专家洪铁城教授来到古村落云集的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考察。当洪先生推开黄家大院一扇虚掩的大门时,看到了一幅难以忘怀的图景:一层层、一排排的牛腿、雀替、穹顶、花窗等木雕扑面而来,他一时间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仿佛在这里遇见了失散多年的旧友。
洪先生从事东阳木雕研究已有30多年,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可以媲美东阳木雕的“花厅”(浙江人将木雕较多的院落称为“花厅”)。那一天,他一字一顿地对我说道:“这是典型的民国东阳工啊,它代表了那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东阳木雕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经历了清代前期、中期的鼎盛之后,到了晚清民国社会动荡时期,人才凋零得厉害,木雕传承日渐式微,工艺开始走下坡路。看了松阳的木雕之后,我和他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众多东阳工匠越过钱塘江与瓯江的分水岭,进入了松阳,这里成为他们大显身手的新舞台。
此后,我多次作为向导陪洪教授到松阳传统村落去考察木雕:石仓、界首、周山头、靖居、呈回……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山村,竟然隐藏着许多华美的木雕厅堂。民国期间,江南地带已经很难寻觅东阳风格的经典之作。直到我们发现了松阳木雕,才有所领悟:东阳木雕并没有断层,而是转移到了浙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