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种叫字库的塔形建筑在中国南方极为流行,这是古代焚烧字纸的古塔。如今,在中国南方的荒野田畴,还存有二百多座清代字库塔,如同一位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着古代中国敬惜字纸的传统,以及对文字的敬畏。
初春的一个清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仙村,71岁的老汉胥万泽与老伴陈彩萍背着竹篓,扛着锄头走出家门,到自家地里种苞谷。一路上,黄灿灿的油菜花顺着浅丘起伏,绵延到远山,小麦刚刚抽穗,山间清风送来桃花、梨花的芬芳,这是一年里最好的光景。再往前走,远远能望见座石塔,塔边有座石桥,老胥的苞谷地就在桥边。
劳作了半晌,胥万泽在古塔下挑了个阴凉地,抽起了叶子烟。自打分产到户后,这块地分给了胥家,那时地里便有这座古塔了。父亲告诉他,“天龙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河边有塔,自然就是镇妖怪的了。直到盐亭文管所冯青春所长来到这里,胥万泽才得知这是字库塔,是过去读书人焚烧字纸的地方。
2016年3月,我与冯青春来到云仙村。与中国大地上那些高耸入云的古塔不同,云仙字库塔高不过5米,六面形楼阁式,残存四层,渐次内收直至塔顶,转角处挑角、屋脊、檐口清晰可见,底层有个拱券形洞口,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过去从这里送入字纸,烟则从塔顶的出烟口飘出来。
字库塔第二层刻有碑文,记载着古塔的历史,碑文风化斑驳,脆弱得仿佛一阵风吹过就会掉下来。我拨开丛丛杂草,一个个名字映入眼帘,“胥志平”、“陈世昌”、“杜元芳”……此外还有“金池山蚕姑会捐银二两”、“高灯场大成会捐银一两”等字迹,落款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此看来,当年修建字库塔,不仅蚕姑会、大成会这些民间组织捐出银两,以胥姓为首的乡民更是踊跃捐资。从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看,少说有几百人参与,可见修建字库真乃一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