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四川江油市东北部的青林口古镇是一个幽静的小山村,始建于战国秦昭王时期,距今已有2280余年历史。古镇最有名的要数一种古老的戏种——高抬戏,最初是在文昌帝君祭祀巡游环节中表演的戏剧,现在也常常出现在节庆等文化活动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青山环抱的青林口,一改往日的平静,从周边乡镇涌来看热闹的人流已让古镇人声鼎沸。
“文昌出巡了!文昌出巡了!”农历二月初二,青林口古镇骤然炸响鞭炮声,原本拥挤在逼窄的小街上张望打探的乡民,迅速地退向两边的街沿,为文昌出巡的队伍腾出路。早已做好准备的居民,在家的铺门前燃起香烛,叩头祷告。在打头的狮灯、彩莲船之后,文昌的神像被抬了出来。然而,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文昌像后的几张方桌上。方桌由四个彪形大汉抬着,上面站着一位武生,在他上面,还单脚站立着一位盛装的女孩。女孩被高举,甚至高过古镇的民居,在鞭炮、香烛形成的缭绕烟雾中,衣裙飘飘,恍若天仙。这就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青林口高抬戏。
这个民间戏种在青林口古镇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绵竹年画博物馆中,绘制于清代的国家一级文物《游春图》上,就能看到当年的高抬戏。《迎春图》以清代绵竹县城的迎春盛会为表现内容,一共4幅,每幅长150厘米,宽48厘米。这件由画师黄瑞鹄精心创作的年画作品,真实再现了清代绵竹人迎春、报春、游春、打春的节日盛况,画中460余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态、生动传神。《迎春图》第三幅“游春”画卷主要表现的就是高抬戏,足见其当时在四川民俗活动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
“游春”表现了民间艺人街头表演高抬戏的场面:六张方桌,每张被四个壮汉抬着,各一上一下站着两个戏装人物进行表演。而其精妙之处在于,上面的人或立于下面人的手掌上,或蜻蜓点水似地立于其所撑的伞尖上,这神奇的功夫引得路人纷纷围观。懂行的人告诉我,这是真人的表演,民间称之为“桌子戏”。但让人遗憾的是,“桌子戏”在绵竹早已不见踪影。后来辗转得知,在绵阳江油市青林口古镇,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青林口古镇上演“天外飞仙”
农历二月初二,我们终于得以亲见《迎春图》的原型——现实版的高抬戏。我们头天晚上便到了江油,第二天一大早驱车抵达青林口古镇时,刚刚8点。青山环抱的青林口,一改往日的平静,从四乡八镇涌来看热闹的人流已让古镇人声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