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 金秋十月,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高标准农田里,成片的优质糯稻即将收割,饱满的稻粒随风舞动,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金色的地毯。
“今年长势不错,粒大籽饱,估计每亩能产1200斤。”种粮大户吴保利掐起田边的一把稻株揉搓几下,将稻粒放进嘴里嚼动,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大观区耕地面积53257亩。其中,水田15752亩,占29.56%;水浇地32595亩,占61.21%;旱地4909亩,占9.23%。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45715.50亩,占耕地的84.28%;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5887.05亩,占10.85%;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545.95亩,占4.69%。“十三五”以来,大观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5万亩(含皖河农场),占耕地面积的80 %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了农民增产增收的富裕田。
“没有哪年的晚稻长得今年这么好,都是这条新修的水渠帮的忙。”海口镇巨网村种粮大户马德胜谈起高标准农田感触颇深,“过去种田看天吃饭、全靠人力,现在丰收越来越有保障了。”
“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好还要管好。”巨网村的第一书记汪传龙说,村集体建立起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把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实行统一管护的“托管模式”,进行优良品种选取、合理配方用肥和精细化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目前,高标准农田比一般农田的亩产,平均能够提高10%到20%;机械化水平提高15%到20%;节水和节电可以达到30%。项目区内土地流转率超8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5%,节本增效500元以上。
近年来,大观区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两强一增”、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与产业发展、撂荒地整治、化肥减量、农业机械化及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严把项目“设计关、招标关、质量关、验收关、管护关”,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长远效益,项目建成后,及时移交所在地乡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的原则,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建成的高标准梯田用于水稻、小麦、瓜蒌、玉米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效杜绝了二次撂荒现象。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辖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耕作条件显著改善,有效节约了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土地流转费用亩均由原来的400元普遍提高到现在的550元以上,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为推进土地全托管、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增产潜力,保障辖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提供了“硬核”保障。(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陈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