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 2024年,大观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创新人才制度机制,强化人才项目实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聚焦产业急需,强化人才政策供给。深入实施《“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分类推进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研究促进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保障举措,2016年以来,累计已选拔6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40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开展技能培训和产业扶持。聚焦产业急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开展2期农民综合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班,培育高素质农民50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不断完善引进培养、服务保障、激励考核机制,组织21名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分别参与省、市级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做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每年选派40余名农技人员,按照每名农技人员服务6名种植大户开展科技帮扶,实现规模种植户技术指导全覆盖。推荐2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参加“头雁”项目培训,评选十名“大观工匠”。组织30余家(次)企业参加全省电商系列培训平台运营专题班、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大讲堂等培训。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268名,开展24期职业技能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608人次。
优化项目实施,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推动人才项目加大对关键领域、重点人才支持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人,定向委托培养村医1名;6名在岗村医参加乡村高职(专科)学历提升工程。实施基层卫生人才提升工程,推荐骨干人员培训5名、骨干全科医师培训2名、村医培训3名、全科转岗培训2名。定向委培农技人员1名。成功申报省级乡村工匠名师1名,市级乡村工匠8名。实施教师“国培计划”,组织农村教师293人全员参加远程培训、10人参加国培计划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培养名校长1名、乡村紧缺薄弱学科教师7名以及各类专业培训共12名。招聘选调生8名,赴基层驻村锻炼,公开招聘乡村教师13人,区外调入1名教师进入农村学校,进一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选派3名干部到村任职,开展后备力量人选摸排工作,面向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等优秀青年群体,选拔吸纳到村级后备干部,目前摸排在册人选42名。成立农业技术专家推广服务团,选认科技特派员12人,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海口镇行政村“一对一”全覆盖。实施好“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抽调专业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强化激励手段,激发人才发展活力。深化职称评聘激励机制,实施助力乡村振兴一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乡镇6名专技人员通过“绿色通道”申报高级职称,乡镇事业单位37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岗位等级。制定《大观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晋升六至八级职员等级实施方案》,7名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晋升职员等级。选拔2名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对连续3年获得优秀等次的9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记功奖励,有效激励乡村振兴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组织申报省级科技特派团和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各1家,市级科技特派团1家。加大人才典型和先进事迹宣传力度,选送“双十佳”先进个人、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不断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感”。优化主要领导家访制度,开展结对帮带,确保对人才提出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效提升乡土人才对自身的“认同感”。充分发挥乡贤人才作用,摸排走访确定近80余名乡贤进入“乡贤库”,每年开展迎新春“双招双引”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共叙情谊、共谋发展。依托市、区线上平台,广泛转发推送本地人才回乡政策,讲好新时代乡土人才故事,凝聚社会正能量;推动建设镇江村乡贤馆,发挥乡贤文化阵地作用,营造知贤、荣贤、尚贤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农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提供不超过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2024年已推荐发放农业户口小额创业担保贷款123笔,发放贷款4099.7万元,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05人。(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人:吴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