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涉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村民利益的点点滴滴。今年以来,大观区聚焦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纵深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查问题、清底数、建机制、抓落实,规范农村“三资”管理,进一步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
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制定印发《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村(居)、组集体资金私借、私存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紧盯重点对象、重点事项、重点环节,建立定期会商、信息通报、线索移交机制。采取村级自查、乡镇排查、区级复查,三线并行的方式,指导各乡镇开展问题大排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持续开展“四访一督办”活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推动解决群众身边实事,有力有序推进专项整治。针对督查检查中暴露出来的廉政风险隐患,及时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就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监管、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机制进行细化完善,推动实现“三资”阳光化、规范化管理。
部门协同,综合施策。为进一步了解全区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运行情况,充分运用“审巡纪同步”协作机制,联合财政、审计、农业农村、巡察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采取“听、查、访”的方式,结合巡察成果,重点对2个乡镇、17个行政村(社区)进行全面清查,摸清村(社区)集体资产处置管理、涉农重点项目推进和村级小微工程项目建设等情况。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通过“信、访、网、电”举报渠道、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收集并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三资”管理,村务、党务、财务公开,小微权力运行等问题35个,进一步深挖彻查背后存在的“风腐”和责任问题,守好村(社区)集体“钱袋子”。截至目前,已开展3轮农村集体“三资”交叉互查,实现全区17个行政村全覆盖。
建章立制,巩固成效。在深入开展集中整治的同时,举办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暨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业务培训会,就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和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整治工作提了具体要求,并结合典型案例作警示教育。先后制定完善《大观区村(社区)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大观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制度》等制度机制5项,2个乡镇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报账制度2项,切实扎紧扎牢制度“篱笆”,做实做细日常监督。
针对“三资”监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梳理,分析原因,以“小切口”整治,纵深推进“清家底、清财务、清合同”大整治,坚决纠治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乱象等问题。清家底,对村集体资产资源遗漏、误登等问题,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家底清核行动,推动监管平台资产资源数据复核,全面摸清村级资产、资源底数,全区资产复核率、资源复核率95%以上。清财务,将村级财务管理乱象整治与村社账务分设工作相结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清理行动。严格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要求,全面规范村级财务运行,全区1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在管理平台完成了账本建立和会计科目以及期初余额的设置,建立了独立账套进行财务核算。清合同,针对长期合同、低价合同、未经民主程序和暗箱操作合同等问题,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查行动,共核查各类经济合同435份,纠治问题合同252份。积极推广应用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示范文本,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规范有序,截至目前,已录入平台管理的经济合同300余份。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民生实事,坚决扛牢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建章立制、持续规范‘三资’管理、盘活用活集体资产资源,继续把推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深入一线听取民声、了解民意,全力维护群众利益,真正做到办实事、解民忧。”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中兴表示。(单位: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撰稿人:潘兴贵 审核:吴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