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在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养牛能人” 秦德显,养牛10多年,他务实创新、勤学苦干,在养殖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成为当地养牛圈子的“牛”人,不仅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牛”路,还带领乡亲们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共同“犇”富路。
居民秦德显,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居民,1961年出生,今年62岁,高中学历,中共党员。他对养殖业很感兴趣,从事养猪业20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喜欢吃高脂肪的食品,草食动物的肉类已经是他们的首选,市场前景非常大,而且牛价也相对稳定,利益空间比较大,所以我对养牛这个产业信心满满。”秦德显说。他迅速调整养殖策略,改养猪为养牛,在古饶镇新村社区的塌陷废地建立了养牛场,2012年开始养牛,饲养的牛以西门塔尔肉牛为主,也养母牛。为了时刻关注牛的生长情况,真正把牛喂养好,他带着铺盖住进了养牛场。白天忙养殖场里的事,晚上通过看书、看视频等方式潜心钻研养牛技术。区和镇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班他更是一期都没落下,还不时向周边乡镇的养牛大户学习请教,渐渐地,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养牛的行家里手。
从最初的小规模养殖到现在存栏500多头牛,最多的时候,他的养殖场存栏700头牛。秦德显介绍说,一头成年西门塔尔肉牛约700多公斤,一头牛价值约2万元。如今,他家每年出栏约400头牛,一头牛的纯利润在2000元左右。一年纯盈利七八十万元。秦德显吃苦耐劳、大胆创业,发了“牛”财。
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 秦德显的养牛技术和销售资源越来越成熟,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他在养牛业发展起来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养牛产业。如今,他已带动15户居民发展养牛业,每户的规模在30头到50头之间。与此同时,他的养牛场逐渐壮大,自己也需要帮手,秦德显雇佣了附近的6位村民帮忙照料牛场,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烈山区古饶镇 戴荣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