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人类文明是从一把火开始的,火烧熟食促进了身体健康和大脑发育,体能智能的提升促进了文明进步。当然火的用途很多,能“民用”也能“军用”,三国时期就被多次用于战事。本篇所说的火烧东吴是指火攻在魏吴第五次合肥之战中的应用,即曹魏青龙二年合肥新城(就是今天的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位置)守将张颖以三千兵士死守城池挡住了孙权亲率的八万大军,并且用火攻重伤了部分吴军,最终迫使孙权撤军。如果说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之势,那么火烧东吴则是报了火烧赤壁之仇,也带来了三国纷争形势的重大变化,即从此三国鼎立失去平衡,曹魏一家独大。
话说公元234年,在曹魏称为青龙二年,魏国皇帝是第三代接班人曹睿,即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正当年轻有为,大权独揽,踌躇满志,朝中文臣武将众多,如司马懿、陈群、满宠等,可谓人才济济。蜀国皇帝是第二代继承人后主刘禅,他幸运的是有名相诸葛亮兢兢业业维持大局,但是战事频繁使得蜀国疲惫不堪。吴国皇帝是开国者孙权,东吴政权在夺回荆州和夷陵之战后发展态势不错,雄居江东地区。青龙二年大事多,开春就迎来了山阳公(即曾经的汉献帝)刘协的丧礼。魏明帝曹睿认真办理,或许是带着几分愧疚感吧,山阳公的丧礼办得还算可以。因为曹魏政权是要感恩汉献帝的禅让的,另外刘协毕竟也是曹家女婿(曹操几个女儿嫁给他),亲情上也要走个过场。办完丧事后曹睿有一种释负感!他想从此不再害怕光复汉室的梦魇了,因为想借此生事的地方实力派借尸还魂也找不到载体了。
但是魏明帝曹睿还是想错了,根据墨菲定律,又有不确定的事情发生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蜀国得知汉献帝刘协去世的消息后较真了,蜀国开国皇帝刘备生前就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凝聚人心招揽贤才的,也是以大汉的继承者自居而立国的。蜀国一直不承认曹魏自导自演的禅让流程,刘备虽不在了,但是诸葛亮丞相立志要完成先帝的遗愿。蜀国经过御前会议讨论,决定联吴伐魏,光复汉室。
吴国接到蜀国的邀请函后很是头疼,打或不打,左右为难!最后还是孙权大帝亲自拍板,他认为光复汉室口号多好啊,一定要参与下,关键是可以乘机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同时也能转移国内矛盾(东吴政权一直存在地方世家大族的团结问题,孙家是空降江东地区的CEO,经营过程中遇到地方势力的阻扰,孙策就是被地方势力刺杀的)。经过多轮磋商,孙权决定参战,出动十万大军,而且是御驾亲征。这样孙权就再次和合肥守将磕上了,了解孙权军旅生涯的人知道,他曾经发动过四次合肥之战,基本上都是虎头蛇尾无功而返。他自称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好像其中一招学得最好,叫作“走为上”计,每次都能成功逃脱,最险的一次是逍遥津之战时差点被魏国名将张辽活捉。或许正是前四次合肥城下之辱,让孙权心里纠结,拿不下合肥实在没面子,可能影响到自己在江东的拥戴指数,进而影响东吴一统天下的战略。据有关史料载,东吴也有自己的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构想,即从合肥北上寿春,越过淮河进入中原,拿下洛阳平定中原再西进关中汉中,最后得陇望蜀拿下蜀国一统天下(这与蜀国东进关中平定中原再南下江东一统天下的战略路线正好相反)。孙权本人对寿春情有独钟,他的童年是在寿春度过的。史载,孙权的父亲孙坚当年参加朱儁队伍镇压黄巾军起义时就是把孙权托付留在寿春的。童年的记忆总是难忘的,所以孙权对寿春很熟悉也很有感情,一直想拿下合肥后再占领寿春,把寿春作为北上的战略要点和根据地。当时寿春是曹魏的扬州郡治所,从军事战略位置上来说很重要,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占领江淮之间才能更好守卫东吴政权的核心地带——江东地区。
蜀吴联合起兵伐魏,形势严峻!三个国家兵力都倾巢出动,开展终极大PK,成败难料!蜀相诸葛亮亲率8万大军第五次兵出祁山(“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是把一次战役两次战斗当成是出征两次算了)。蜀国精心准备了三年,势在必得北伐要取得进展,诸葛亮已经是54岁了,长期劳累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他想与时间赛跑作最后一次努力以完成刘备临终的嘱托。蜀国军队在渭水南岸五丈原驻扎,直逼魏国关中。吴国出动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分别是陆逊、诸葛瑾率领的西路军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攻。东路军是孙韶、张承率领向广陵、淮阴进攻。孙权亲率自称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八万左右,因为东、西路军各分去上万人)从濡须口沿施水(南淝河)而上向合肥进发,这也是孙权着了魔般的死磕合肥的第五次合肥之战。
魏主曹睿召集了御前会议,有的大臣建议重点应对祁山战线,有的建议以合肥战线为主,众说纷纭……曹睿最后决断:重点应对合肥战线,御驾亲征鼓舞士气;祁山战线由军事指挥经验丰富的老将司马懿统一调度。征东将军满宠建议众军援救合肥新城守将张颖,但殄夷将军田豫认为合肥新城自守有余,如果有援军去,可能会中了孙权的“围点打援”套路。老将满宠当初亲自督造合肥新城,对自己的作品视如珍宝,满宠上表请求招募军兵及召回所有请假将士(战争一触即发,很多曹魏将士借口家有急事难事请假开溜了),加强防御。不过散骑常侍刘邵认为满宠该自守不攻,避开吴军锐气;而中央军应先派步兵五千、精锐骑兵三千作为先头部队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大造声势,让敌军认为是魏国中央大军到来了,必定自走,可以不战而解围。大臣卫臻认为孙权只是表面上响应诸葛亮,其实内心只是想在一旁观望,合肥城池坚固,孙权的进攻能顶住。魏明帝曹睿综合各方意见,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政权赖以防御的东、南、西三个战略要地,必须守住。祁山战线再加派两万人马增援,合肥战线先派八千先头部队快速支援,随后自己亲自出征督战。曹睿认为蜀国远道出征后勤保障困难,有老将司马懿拖住对方放心,而东吴大帝孙权御驾亲征,三路并进,是想玩命的干法,所以必须重点应对合肥战线。
当时的老将满宠已有70多岁的高龄了,他的大军援救合肥计划被驳回,退守寿春的计划又没被采纳。于是满宠觉得无所依赖,下定决心自力更生。满宠募集了数十名壮士编为特种部队,专司放火,他们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上风的位置顺风放火。火势在风力的作用下不断蔓延,一直烧到了敌军的攻城器具。孙权的侄子孙泰前来救火,满宠军队又向吴军放箭。当时满宠军队射出的箭支是顺风而行,被风力增大了射程和贯穿力,结果射杀了孙泰。孙泰战死,吴军的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其实整个战役中承受最大考验的还是合肥新城守将张颖。曹魏政权从上到下有谋划讨论的,有请假开溜的,地方老百姓也有成功转移的。唯独张颖躲不开绕不过,他必须严防死守合肥新城,用血肉之躯和吴军拼命。守城军士仅有三千多人,而东吴军队有八万之众,这仗怎么打?想一想都害怕!张颖最盼望的是朝廷主力部队来救援,可是等候多日也没看见救援部队的身影,平日最支持自己工作的老将满宠也没有及时赶来。张颖被逼到无依无靠的境地,八万大军逼近孤城(吴军曾在四里河与南淝河交口处的三国老城下逗留,见老城残破不堪人员已转移走了,便整装直奔三十岗新城而来),居然领导们都不管了,想起来委屈巴巴的!痛定思痛,张颖还是号召全城将士必须活下去,必须守住城池。事实证明,危机倒逼新城守将优秀了起来,张颖召集核心将领协商后也明确了作战思路,坚壁清野,死守待援,面对攻城紧急时用火攻。用火攻也是受到了满宠特种部队的启发,他们的火攻已经初步凑效了,挫伤了吴军的锐气。张颖令士兵准备了大量的柴草麻油和硫磺硝石等引火之物,同时准备了强弓硬弩、擂石磙木和铜铁箭镞等,动员百姓也上城头参与防御。战斗发生在炎热的夏季,场面激烈,双方互有死伤。战场位于今天的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从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展陈馆里看到的出土的箭镞、擂石和攻城器具等可以想像到当年的战斗有多激烈!张颖率领全城将士和百姓硬是打退了吴军的多次进攻,守城将士们用火箭射,用热油锅泼洒,用抛石机发射大石块……守城将士抛扔了不少干柴草等引火之物,见火就着,整个新城周边成了一片火海,而且矢石如雨,这让东吴攻城部队吃了不少苦头。孙权见几万大军都久攻不下一座小城,十分恼火!频繁督促再战,下令后退者就地斩首,攻城部队前仆后继踏着战友的尸体往前进。张颖率领众将士心如磐石,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始终没有后退,白天指挥战斗,晚上修复城墙,还做将士和百姓们的思想工作。以三千多人挡住八万大军轮番进攻,这足以说明张颖是个优秀的将才,从他的煽动性的动员讲话上也可以看出他的指挥若定,他说:“新城地处火龙地,火龙神都会保佑我们的,我们的保卫战是正义的;东吴无辜挑起战火是不义的,失道寡助,苍天不容,我们坚守待援肯定是会成功的”。张颖不停地给将士们鼓劲,守城将士虽然人少,但是同仇敌忾,士气高涨,让东吴的进攻寸步难行。又逢天气炎热,吴军中暑生病的也有不少,非战斗减员和强行攻城所付出的代价很大。新城位置当地人叫火龙地,常有雷击失火现象,炎热的夏天很容易着火,张颖鼓动大家用火攻,士兵和当地百姓都觉得可行并积极响应,所以战斗组织得很成功。火烧东吴,成了吴军的恶梦!这很具有讽刺性,因为东吴是擅长用火攻的,周瑜用计火烧赤壁,陆逊用计火烧连营七百里,徐盛用火攻烧退曹丕30万大军,通过这几把精彩的大火,吴国才在三国鼎立中站稳了脚跟。没想到御驾亲征的八万大军却栽在了曹魏一个无名小将手里,而且用的就是火攻!
魏吴双方一直战到七月。壬寅日,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东行。曹睿的大军距离合肥新城还有数百里的寻阳(湖北黄梅)时,孙权便恐惧而退走了,进攻淮水流域的孙韶部队几乎同时回师,只有进攻汉水流域的陆逊部队继续战斗,但不久也撤退了。魏吴第五次合肥之战及其配合战场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吴军撤退很快影响了同盟者蜀军的士气,诸葛亮身体状况也日益恶化,不想再持久拖了。为了逼魏国决战,据说诸葛亮竟送妇女衣服去给司马懿穿,目的是想激怒他。但是情商一流的司马懿一眼看穿,反而将计就计迅速了解到了诸葛亮的身体健康状况。“秋风五丈原”,可怜老臣心!诸葛亮最终没能熬得过身体和心理素质俱佳的司马懿,带着遗恨病逝于五丈原。蜀国失去了擎天柱石,蜀军也很快组织撤退了。
青龙二年大PK结果,曹魏以一敌二,大获全胜。回顾当年那些事儿,合肥之战其实最精彩,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张颖反而创造了奇迹。火烧东吴打退孙权成了三国纷争形势的转折点,从此蜀吴联合也撼不动曹魏了,天下渐有三分归一统之趋势。按说张颖是会被论功行赏封爵位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张颖没能像满宠一样在正史中列传,也没有被封赏爵位的记载,或许是领导岗位不够不好安排的缘故吧!但是张颖仍然绽放了耀眼的光芒,在守卫合肥新城之战中以工作实绩赢得了曹魏朝廷的充分肯定,朝廷和民间都视张颖为青龙二年合肥之战的首功,这在《三国志·明帝纪》中也有专门的描述。
笔者站在曹魏的角度描述了青龙二年大事记。不同的视角可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事件来源还是依据三国志等正史料的。青龙二年那些事儿,故事大致逻辑是这样的:刘协去世~汉统寿终~蜀欲光复~联吴伐魏~魏胜吴蜀~鼎立失衡。后续的逻辑是:曹魏自满~乐极生悲~三家俱衰~新主一统。这里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诠释:青龙二年之后,吴国退军后士气受到影响,孙权再也无心于北伐大计,而且孙权晚年性情大变,君臣猜疑,权臣相斗,特别是太子孙登去世后,太子争夺战暗流涌动,朝政复杂,江河日下,最后出了个亡国暴君~孙皓。蜀国本来在三国纷争中实力最弱,而且还不停的北伐、东征和南征,诸葛亮之后姜维也发动了多次对魏战争,进一步消耗了国力,加上后主刘禅昏庸享乐,蜀国最先衰败。反观最强的曹魏,本来是有机会励精图治统一天下的,但是曹睿后来骄傲了,他认为曹魏以一胜二终于扬眉吐气天下无敌了。打败了织履贩席的个体户出身的刘备家族和捕盗剿匪的民兵营长出身的孙坚家族,曹睿的危机感下降了,安逸感上升了很多!曹睿执政后期大兴土木,广召民女,贪图享乐,其后继者也懦弱,终于把曹魏几代积累的老家底给败了。三分一统,确实倾向了曹魏,但是当家人却另有新主,那就是长期掌握曹魏军政实权、干着“常务”工作的司马懿家族。总之,青龙二年后三国均失衡,三国鼎立也失衡,这个转折就是从当年“火烧东吴”开始的。
(方志山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