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生活提醒
投稿

灵璧县朱集镇:万亩稻谷“丰”景美 “稻”路越走越宽阔

2023-11-10 17:23:08 来源:灵璧县朱集镇 作者: 责任编辑:马东义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安徽网库讯:和煦温暖阳光下,一阵阵金黄的稻浪在田间翻滚,稻香弥漫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间;一串串晶莹剔透、籽粒饱满的稻穗,承载着农人们一年的寄托和梦想。田间地头,机声隆隆,割稻的、卸稻的、运粮食的一片繁忙,构成了一副喜人的乡村“丰”景图。立冬前后,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的灵璧县朱集镇万亩“旱改水”项目早晚稻迎来丰收季,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现场十分火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爽朗的笑声。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QQ截图20231110172431.jpg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在朱集镇“旱改水”项目区潼山村水稻种植基地,800余亩水稻正在紧锣密鼓地开镰收割。8台收割机比赛似的开足马力,并驾齐驱,穿行在金色厚实稻田里,将一垄垄半人高的水稻绞入“嘴”中,瞬间吐出金黄饱满颗粒。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我是第一年开始涉及水稻产业,就获得了大丰收,今年种植了800余亩“乔两优17”优质水稻,由于管理得当,没有一点倒伏,长势非常好,亩产达到1600斤,亩收益超2000元,比常规农业种植增加收入1000多元,这多亏了镇政府和农技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培训。”灵璧县聚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QQ截图20231110172441.jpg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在双杨村千亩“旱改水”项目水稻种植基地,村民杨贺指着装满50吨稻米的大型货车说:“今年天给力,人努力,加上科技助力,我种植的200亩‘湘伏98’品种,亩产量达到了1550斤,每亩地比去年增加收入700余元。明年我打算全部采用机插秧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为了给全镇水稻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农工站的技术人员与水稻种植户实行一对一帮扶,全程给予技术指导服务,确保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为水稻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品种选择对路,管理方法科学,今年水稻亩产量超过1500斤,较去年相比亩增产量200斤以上,全镇1.1万水稻实现增产220万斤,实现了产量和效益双丰收。”镇农工站站长孙振山如数家珍介绍道。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QQ截图20231110172451.jpg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近年来,灵璧县朱集镇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守好“粮袋子”,端稳“饭碗子”,鼓起群众“钱袋子”。抢抓政策机遇,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大“旱改水”项目实施力度,不断激发土地活力,全面推进精品、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模式,努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积极争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稻”路越走越宽阔,全镇“旱改水”项目种稻面积从2021年的1500亩,发展到目前1.1万亩,把效益不高的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转变成了一个个“田成块、路相连、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良田,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耕地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又加速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美化了农耕田园风光,为白鹭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吸引了上千只白鹭来此“安家落户”, 形成了“万亩水田飞白鹭,一抹斜阳落晚风”的生态乡村美景。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QQ截图20231110172501.jpg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三年来,朱集镇紧紧围绕落实‘粮食安全’目标,把‘旱改水’项目建设作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来抓,全镇高标准水田面积已超过1万亩,今年水稻平均亩产1400--1600斤,亩均收入2000多元,比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实现了村集体、种植户、群众三方共赢。2024年,朱集镇围绕‘旱改水’提质增效,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步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让建设的新‘稻’路越走越宽阔,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朱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立亚信心满满地说。(马东义)vb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文章来源:灵璧县朱集镇 责任编辑:马东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