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城县河棚镇占冲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郭嗣隐。这位从部队走出来的军人在大山里的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8年,默默为家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赞许与尊重。
1976年高中毕业后的郭嗣银参军入伍,1980年退伍。在四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数次参加抢险救灾,多次获得奖励,是一名优秀的士兵。退伍之后,他毅然决定回到舒城县河棚镇占冲村,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山村走出来的他,深知山里孩子们读书的艰难,他决定尽最大的努力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知识的甘泉。
当年,郭嗣银所在的村小学还是土房子且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教室里到处都在漏雨,严重影响教学课程。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师生搬运石头,修整墙体。当别人都在休息的时候,他到学校独自一人查漏拣瓦,担忧着学校的情况。没有体育器材,他就买材料自己动手做;音乐课时没有乐器,他直接出钱买,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
由于小学地处山区,在暴雨天气的情况下,当地经常爆发山洪,所以为了保障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到河边背学生过河是他上学和放学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上学、放学时他会准时守在学生必经的河边,等着背孩子过河,因为他知道这些留守的孩子们家里只有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
1999年,郭嗣银所在的学校语文教师十分紧缺,孩子们的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他主动放弃了自己教数学课程的优势,向学校领导申请改教语文。改任学科后,一切从头做起,郭嗣银边教边学,很快地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特点。直到现在,他从没有因为放弃了自己的专长而后悔,也没有因为工作量的增大而抱怨,并且在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他从部队退伍到教育部门工作,快38年了。虽然老师来了一茬又一茬,走了一批又一批,至始至终,他都在坚守。现在学校规模变小了,学生从之前的200多人变为了现在的3个人,原本几十名的教师,现在也仅剩他一人,但他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那股干劲。学校设施受损后参加修理的有他;学生上学道路出现危险,参加抢救的有他;学校围墙垮塌,参加修补的同样有他;学校水管破裂、水龙头坏了,从家里带工具修理的还是他。做这些事情他从不计取报酬和名利,因为他从骨子里把学校当着做了自己的家。
他在近38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他的学生不仅只是教书本上的知识,还教他们怎样做人,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对待一生中将要面对的各种情况。同时,他办公桌里经常备有治疗感冒、中暑、拉肚子等常见病药品,学生有个头痛发热的,跌打损伤的,他都是关怀倍至,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我会一直守望着,直到孩子们不需要我了。”郭嗣银如是说。从他加入教师队伍的那天起,就决定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有限的青春全部奉献在家乡的土地上。回想他几十年的人生之路,虽然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内心无愧,无愧党的教育和培养,无愧军旅生涯的磨砺,更无愧家乡父老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