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要离开驻村扶贫工作了。回望三年的驻村工作和生活,锤炼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能力、历练我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我的潜力。让我成长为一位综合能力过硬的党员干部、人民公仆,也让我得到一次洗礼,更好的完善了自己。
(安徽网库讯)2018年4月,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遇到问题手足无措,是身边的基层干部们教会我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彼时,我所在黎明村开展“脱贫攻坚”活动,我和先期入驻黎明村工作了一年多年的亳州市人大王维朋分配在一个村,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村里宣传扶贫政策、了解群众需求、反映群众问题并帮忙协调解决,做到“三个精准”,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收入一安全”得到落实并巩固,逐步实现稳定脱贫和脱贫稳定。
第一次走访,我很激动,上午镇上刚布置工作,我就想叫上王书记马上去,王书记却说:“不着急,等着傍晚了再去。”我以为是王书记工作拖拉,心里还有些许疑惑。王书记却说:“现在正是春忙的时候,上下午大家都在田间忙于春耕春播,家里是没人的。”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考虑问题有点单纯。王书记接着说:“趁这段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扶贫政策和相关文件,只有自己弄懂吃透,才能给贫困户讲清楚,说明白,贯彻好,落实好。”
那天,从傍晚开始,我和王书记、宋专干一户一户发放资料、宣讲扶贫政策,仔细询问每一位贫困户当前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在生产上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及今后的发展打算等进行详细的访谈并做好记录。看着王书记在灯光下和蔼可亲的和贫困户交谈、一丝不苟的认真记录问题、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并不失时机的给贫困户鼓劲加油,我认识到了自己基层工作经验的不足,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回去的路上,王书记说:“扶贫工作一项细致的工作,都是和贫困户打交道,只要真心为群众服务,大家就用真心对你,这样我们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怎么让贫困户真正理解政策,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变“被动等靠要”为主动去甩掉“亲困帽”,对脱贫攻坚战役中你一个新兵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从此,我扎根村里孜孜不倦学习,拳拳在念、切切在心工作实践,不断领悟这句话,不断学着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说群众能听懂的话、干群众能理解的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步步为赢的开展真扶贫,扶真贫。
驻村扶贫工作的1095个日日夜夜,无数个加班的夜晚,都让我难以忘怀,也倍加感谢,我参加了这场战役,我骄傲。脱贫攻坚工作量大、头绪繁杂,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对于我们驻村工作队成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我在工作队还负责扶贫信息撰写宣传工作,不记得有多少夜晚是在电脑前爬格子到深夜,不记得吃过多少桶泡面,也不记得多少次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只有经历过挑战,才能品尝到甘甜,经过三年的努力,我所在的村125贫困户405人全部脱贫并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在我们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善村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村民自主就业的能力,提高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成立村民理事会,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公益岗位人员积极带头栽种树苗,绿化房前屋后,主动清洁家园,美化乡村;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群众革陋习、爱卫生、讲文明的活动。在黎明村,大家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的新风尚已经蔚然成风。
目前,黎明村从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元发展到2020年113.04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量和质的提升,确保了村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提供了保障,村内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医疗室、残疾人康复保健中心等一应俱全,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三年里,我利用工作之余,奋笔疾书,在媒体报刊网站发表文章200多篇,为蒙城县立仓镇扶贫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驻村工作的历练和锤炼,现在的我褪去了工作时的粗枝大叶和想当然,面对任何工作和生活上的挑战都能积极乐观,信心满满。
在驻村扶贫的这三年,是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三年,是我滚石上山砥砺前行的三年,也是我自我完善收获满满的三年,更是是我转变、成长最快的三年。那些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改变了我,将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