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聚焦安徽
投稿

安徽网库讯:大观区: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2020-10-20 21:44:34 来源:安庆市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 责任编辑:潘兴贵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安徽网库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6a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近年来,大观区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以海口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坚持把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作为破除城乡融合发展障碍的关键, 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6av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近年来,大观区积极探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培训需求信息,结合城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通过现场指导和点对点示范的形式,采取“专家讲课→农民提问→专家解答”一问一答的互动式培训模式,组织辖区3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项目,每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6名种植户,农技人员对自己所服务的农户开展“点菜式”科技培训,现场解疑释惑、量体裁衣,分类解决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围绕辖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当地"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人”把实用技术培训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群众"点菜"、专家"下厨"的方式进行,农民亲自实践,遇到问题时,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教、引、传、帮、带等多种举措,选拔、培养10多名留得住、用得上、讲得出的村民"土专家",使他们成了农村"田间课堂"的讲解骨干、种养的行家里手。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设立教学点,组建“首席专家+农技人员”的服务团队,探索推行“专家+理论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菜单式服务模式,引导培育机构围绕“项目对接、技术对接、信息对接”对学员进行跟踪服务,上门解决各类难题、进行创业辅导。定期组织职业农民开展线下跨地区考察交流,搭建职业农民培育微信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双管齐下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提供精准服务,2013年以来先后为当地培养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和“致富达人”120余人,认定职业农民350余人。
 
   二是建立“一体多元”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一体多元”教育培训体系,采取现场教学、实践实训、参观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精心安排培训课程,做到学员学习实训有场地、难题疑问有指导、创新创业有帮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微信群、QQ群,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供求、订单需求及农业项目申报、品牌创建等事项,交流经验、寻求合作。定期召开新型职业农民交流座谈会,邀请技术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面对面交流,探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传授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通过交流不断取得“真经”,适时调整种植模式,提高产品品质,实现增产增效。
 
   三是设立田间“讲习所”。 在职业农民的培训上,采用固定课堂“领学”、流动课堂“送学”、空中课堂“引学”、田间课堂“导学”,将理论授课、基地实训、集中答疑、参观交流和技能比武多种形式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互为补充,丰富培训形式,增强学习效果。在规定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出休闲农业、互联网+、产业融资、农产品品牌建设、美丽乡村+农旅结合等培训内容,拓宽了职业农民受训知识面,打造复合型职业农民。
 
   创新载体,灵活方式,积极运用专家讲授、现场教学、交流研讨、参观考察四种形式开展培训,实现培训套餐化、系统化。在乡镇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习所”,创新农民培训方式,结合农时,充分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方便农民为出发点,改变以往课堂集中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农民田间“讲习所”实践操作制度,直接面对农户,由农民"点题",农技人员"配菜",通过专家与农民之间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学习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农民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现场解答疑难,实践性强,又能很好地互动,群众接受起来快、效果好。由于实践性操作性强,受到农民普遍欢迎,也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2013年以来,先后累计已培训420人,为农民解决各类难题3250余个。
 
   四是完善“职业农民优先”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支持,积极对接惠农扶持政策,使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补贴、产业项目、土地流转、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在政策扶持方面,把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有限的资源优先由高素质农民享用,实现同等条件下的“四优先”:优先享受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省、市扶持项目,优先享受先进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给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支持。对高素质农民创办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申请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高素质农民优先明确为科技示范户,2019年以来先后优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过硬的10余家农业企业申报省、市奖补资金220余万元。统筹整合农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其优先向高素质农民生产区域或领办的经营主体倾斜,逐步形成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产业促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壮大的良性发展模式。探索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适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信用、联保等贷款业务,适当给予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
 
   大力推动邮政储蓄银行“政银担”等融资产品,鼓励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贷款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帮助优质农业企业申报金融贷款贴息5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因疫情影响带来的流动资金压力。支持保险机构针对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开展农业保险险种创新,提供优质保险服务。建立高素质农民长期跟踪技术服务制度,区、乡组建专家团队,对职业农民实行结对挂钩、技术帮扶、入户指导,原则上每名经认定的高素质农民有1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3年以上,并把服务成效纳入对农技人员考核的内容。同时支持和帮助高素质农民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商标注册和品牌打造,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文章来源:安庆市大观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潘兴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