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库讯:为了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村里建起了“竹编文化展馆”,里面放有农具、农活用具、捕鱼工具、工艺品等六大类,80多个品种,真可谓是包罗万象,这些竹编制品都带着岁月的痕迹,目的让下一代牢记历史,不忘传承竹编手工艺这一非历史文化遗产,讴歌改革开放成果。
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郭湾村地处涡河北岸,这里以沙土地为主,是竹竿生长的最佳宝地,这里的竹编手艺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村民家家都编制各类竹制品养家糊口……
随着岁月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竹编这一传统苦、累不挣钱的手艺逐渐放弃,竹编手艺将消失与世,眼看着竹子荒废,手艺失传,王磊心急如焚,,他决心把竹编文化传承下去,在镇村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成立了郭湾村王磊竹编专业合作社,把村里有竹编技艺的老竹编匠请到了企业,带领村里的留守老人、贫困群众编竹制品,就近就业增收。
日前,记者在双涧镇统计站负责同志刘青的陪同下采访了王磊,他告诉记者,郭湾村竹编产业有传统优势,不仅提高了毛竹的“身价”,也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就业增收难的问题,让有一技之长的竹编工匠施展才华,传承竹编非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增收,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嘭一呲一啦一”竹子破篾的声音从工作间传出,记者随声走进厂内,只见一位年近70岁的老者在那里娴熟地工作着,王磊告诉记者,这位就是竹编技师郭秀堂,老郭正在告诉身边的工人如何破蔑、刮青、起底、收口等基本要领和“疏编、插、穿、削、钉、扎、套”等。我每天基本上要工作8一9小时,主要编制竹篮、竹萝、饭罩、箩筐、淘萝、竹编水瓶壳、斗笠、灯笼、茶杯及工艺品,68岁的老竹编匠郭秀堂告诉记者,展架上摆放着各类竹编制品,有80多种,老郭一边工作,一边和记者聊天说,每月能挣2000一一3000元,在这里务工的有60人,这里的竹编制品远销省内周边市县供不应求。
合作社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后,村里入股20万元,并把老村部用于做厂房,合作社每年上缴村集体经济3万元。合作社从本村招收会员60人,贫困户7人。其中技师10人,分6个班组,每月10人,每月有技师2一3人,对技术精湛且善于教学的每人每月补基础工资600元,绩效工资400元,采取分散和集中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产品质量及品种整合优化,达到了会员增收,合作社增利,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目的。
如今走进郭湾村不仅可以感受到竹文化的丰富内涵,竹博物馆、竹合作社、特色民缩、竹编菜园等为郭湾村打造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