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聚焦安徽
投稿

安徽网库讯:蒙城县双涧镇:刘青,脱贫路上有担当 不愧“最美扶贫人”

2020-01-08 21:27:31 来源:蒙城县扶贫开发局通讯员 作者: 责任编辑:朱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安徽网库讯:刘青,男,53岁,2018年4月担任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施湖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2年多来,他严格执行县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按照选派工作要求,积极投身于家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用真心真情谱写了一曲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赞歌。lCd安徽网库 地方门户新闻站

  频走访,细调研,找准精准施策突破口
  刘青生在 施湖村,长在施湖村,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他对这片土地感情深似海,从记事起到变迁,熟知邻里百事,掌握前庄后营,知道亲友攀连……据史记载,以前,但凡与与湖相连或与圩相接,总与贫困分不开。施湖村以前属白杨林场时就贫穷,合并双涧镇后,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施湖村又被列入蒙城县60个贫困村之一。在县统计局、双涧镇党委政府领导把刘青送到村时,刘青就成了第七批选派干部,担任了施湖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队长……
   
   驻村后,刘青早出晚归,走东庄串西队,遍访离退休老村干、党员、群众代表、贫困群众,了解该村的贫困症结所在,通过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聊一聊找到了该村贫困的症结,班子涣散、缺乏战斗力,缺乏产业,村集体经济空壳……
   
   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改善家乡落后面貌。准备召开村两委会研究制订精准脱贫办法,可是,第一次会议时,通知5月1日上午8.30开会,结果2名村干部没到,解散,2号上午8.30继续,结果又缺一名村干部,会议仍未召开,第三天开会人才算到齐,由此,刘青看到了干部作风、会风等问题,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加强对村干部的作风整顿,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围绕党课和主题党日,积极开展“学党章、党纪、党规”活动,通过整会风,村两委成员的政治、纪律性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刘青还在党员中全面开展扶贫政策理论学习,提升了村两委干部政治素质和廉洁从政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唤醒了全体党员树形象、立旗帜、做表率。2019年接收预备党员2名,转正1名,目前,村风正,民风淳,邻里团结,村民和睦。
   
   与此同时,刘青给自己定了“三不三到位”工作法,即,一是不来抢权越位,无论任何工作都会支持、帮助、指导、团结到位。二是不故步自封,会搭建立交,提升视野,拓宽思路,优化工作,增强本领,实现去软弱、消涣散、全脱贫到位。三是不做流动队长,会以村为家,以党建和扶贫为业,在时间上守到位,在工作上做到位,在绩效考核上争先进位。
   
   简手续,强效率,提升为民服务效率
   施湖村有句顺口溜,“南找书记去报告,北拽村长来签学,西追文书来盖章,一天时间全泡汤”。因那时没有村办公场所,签字难,盖章难、办事难……刘青担任第一书记后,先从工作纪律抓起,先从职业村干部做起,村里没有书记,刘青承担了支部书记的职责,刘青坚持周六周日值班,工作是“5十2”、“白加黑”,还规定,上班期间,村办事大厅不得锁门,对群众办事签字盖章在村一次完成,决不让群众多跑腿,通过整顿,村两委班子真心为民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提高。
   
   争项目,强基础,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8年刘青抓住贫困村有道路畅通和沟塘治理项目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级提出申请,全面解决了村庄通水泥路的难题,网络宽带全覆盖,沟塘和农田治理解决了两纵三横的蓄排水,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提高了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建立了公益岗制度,实行保洁员着装上岗,分段管理和全天候工作机制,保障三清三净无垃圾,以贫困户为示范,整村推进改旱厕工程,通过整改,施湖村和城市人一样,在家有水冲式三格式厕所,在外面有公厕,家家通了自来水……一件件摸得着、看得见的事实,使群众的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大菜园,小产业,富民产业助增收。
 
   每天到菜园干活,成了贫困群众乔春龙、张学平、施侠、张学柚的稳定工作,乔春龙告诉记者,以前吃过早饭等晌午,天天围着灶台转,现如今吃过早饭就到菜园里打工,还能挣到钱,生活也有规律了,真的太幸福了,乔春龙感慨地说。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一村一品的目标,刘青用半年时间,死缠慢磨,终于让省级龙头企业安徽精益诚蔬菜基地一一禾兴蔬菜种植合作社落户施湖村,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62亩,用于合作社种植蔬菜。蔬菜品种多,采摘管理时间长,用工量常年保持在120人以上,大量蔬菜的分拣、清洗、包装需要场地,村里又协调在村部建了一座扶贫工厂,方便蔬菜集中加工运输的同时,从而也解决一些年龄偏大、技术偏低的贫困人口就业,目前已安置贫困户36户,38人,实现了人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广宣传,找项目,乡村振兴有底气
 
   “蒙城老乡,欢迎回家”。这是蒙城县“返乡创业”工程的一句深情呼唤……刘青以前是镇统计站长,掌握了一条阜庙村青年段飞扬想邀请湖南创业人士谢小兵投资创办雨具加工业的信息,刘青三番五次登门做工作,宣传政策,承诺协调办理营业证照,协调用地、租赁厂房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原计划落户阜庙村的企业,落户施湖村,从此,村里第一家企业安徽新辉制衣有限公司的落户施湖村,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营造了就业机会。别看这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印尼、巴西、智利等国,且供不应求,公司以施湖村为中心,分别在阜庙、王湾、马洼、郭湾等村设有扶贫分厂,为五村就近安排就业226人,约30%是贫困户,以往三三两两蹲在村口闲聊的现象一去不返,雨衣车间出现了他们勤劳的身影,新辉制衣企业的落户,解决了留守老人、妇女、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刘青将发力点放在继续实施“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做大做强禾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新辉制衣,维护好两座187.2Kw光伏电站,实现开发
 
   村级公益岗位10人,贫困人口由43戸,122人,降到现在的2户2人,力争2020年底全部脱贫。他脚踩泥土芬芳,为施湖村这片热土奔走奉献,所有努力,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扶贫干部”等,在他和村两委干部的积极努力下,使原来43户贫困户,122人的县级贫困村,目前还有2户2人尚未脱贫,接受采访时,刘青说,下一步将守好初心和担当,扎根乡土,回报家乡,为决战决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贡献。
 
   行走在施湖村的富民大道上,路过的村民都热情地和刘青打着招呼,近三年来,刘青不但走遍了施湖村的每一个角落,更深深地走进了施湖村的村民心中。
 
文章来源:蒙城县扶贫开发局通讯员 责任编辑:朱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