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聚焦安徽
投稿

安徽网库 蒙城县乐土镇: 乔同坤,产业脱贫致富惠乡邻

2019-05-28 16:16:14 来源:蒙城县扶贫开发局通讯员 作者: 责任编辑:朱强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安徽网库讯:在党的改革开放强劲东风吹拂下,乐土镇乔圩村乔二队农民乔同坤18岁随打工潮来到了浙江慈溪,凭着敢闯、敢冒、敢干的精神,成了村里的首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6年乔同坤突发脊椎压迫神经疼摧毁了他的健康身体,病痛并没有打垮他,2013年乔同坤试种葡萄逐步走上脱贫路,决心不凭“等、要、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脊椎病,他成了建档贫困户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乔同坤由于兄弟姐妹多,自己考取了大学未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他来到了浙江省慈溪市打工,以此分担父母的负担,在电子厂由于他勤学好问,善于钻研,很快成为了厂内骨干,那时钱难挣,但乔同坤凭过硬的技术月薪2000多元,很快他成了村里的富裕户,他率先在村里盖起了楼房。然而“命途多舛”,2006年正当乔同坤事业飞黄腾达之时,他工作期间突感身体不适,瘫软在地,被救护车拉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脊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压迫下肢神经无法行走,医生说,可能后半生要在轮椅上渡过了……乔同坤倒下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了,为了治疗,家里所有积需都花光了,还借了亲朋好友的钱,总计30多万元。乔同坤从一个“富裕户”蝉变为“贫困户”……
 
勇脱贫,金融扶贫艳阳天
 
   得病卧床后,乔同坤成天急得抓耳挠腮,心想,我好好一个人难道就这样结束我的多彩人生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一定要重新站起来……昔日让乡邻羡慕的“富裕户”蝉变减“贫困户”,这是让乔同坤最不能接受的事实。
 
   接受采访时,在回忆往事时,乔同坤说,那时女儿上小学,儿子五六岁,家里真可谓是一贫如洗了,看到儿女一双双聪慧的眼神和善解人意的妻子,乔同坤别无选择,“无奈,无奈,还是无奈,”一天孩子说,爸爸,想尝尝肉的味道,当时乔同坤泪如雨下,他暗自想,我不能崩溃,我要勇敢地站起来……随着病情的好转,加之妻子的照顾,他能慢慢的走动了,他决心东山再起,一次偶然机会,乔同坤从广播里听到金融扶贫的案例,他决心尝试一下,于是他找到了村干部,最终在扶贫工作队长,帮扶责任人,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办了5万元扶贫贷款,决心建一个生态园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乐奋斗,奔跑在脱贫道路上
 
    在政府的帮助及金融扶贫和亲朋好友的热心帮助下,2013年乔同坤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80亩栽植了扶贫葡萄,他种的是无籽、皮薄、肉厚、汁甜的无籽葡萄,2014年初挂果,乔同坤严把了各环节的管理关,成熟季节在镇村的帮助宣传下,当年收入30万元,开局良好,信心倍增,2015年,乔同坤又从上海引进了70余亩锦绣黄桃,2016年初挂果,他又从砀山请来农技人员政场管理,成熟采摘时节,周边群众纷纷前来采摘品尝……2016年他又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芹菜、豆角、西红柿、豆角、花菜等,在即将上市时,巧逢寒流天气,棚内西红柿等都冻坏了,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乔同坤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又贷款50万元恢复生产,当年纯利30万元,2019年乔同坤种了60亩订单芹菜,喜获丰收,亩产6000公斤,每公斤1.2元,亩获利3000元,目前,乔同坤已流转土地258亩,乔同坤在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了26名贫困群众进合作社务工,月收入1500一2000元。
 
    采访中,乔同坤说,我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的目标。
文章来源:蒙城县扶贫开发局通讯员 责任编辑:朱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安徽网库”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安徽网库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技术服务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安徽网库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9 皖ICP备19011896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10号